广州抖音主图设计

新闻资讯

电商美工外包网 刘政屏:杨振宁与邓稼先—— “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_大皖新闻 | 安徽网

发布日期:2024-07-03 13:30    点击次数:53

杨振宁是我国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邓稼先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他们是同乡、同行,也是心心相印的好兄弟,关于他俩之间的关系和故事,有不少版本,有的忠于事实的记录电商美工外包网,有的是做了一些想象和演绎,有的,则是不着边际的编造。6月25日是邓稼先先生100周年诞辰,笔者根据邓稼先夫人许鹿希的《邓稼先传》以及记者对她的系列专访,对杨振宁和邓稼先的关系,做一个大致的梳理。 

“他对邓稼先是有恩惠的” 

虽然杨振宁比邓稼先大两岁,但他们中学和大学期间都有几年共同学习的时光,从儿时的玩伴,到后来的无话不谈的好友,两个人的友情愈发深厚。 

杨振宁和邓稼先都极聪明,但由于性格不同,两个人在一起时,杨振宁显得更为外向一些,常常是手舞足蹈,口若悬河,而邓稼先则显得温厚内敛,大多是面带微笑,洗耳恭听。即便是几十年以后再次相见,依然如此。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毕业后,又进修了两年硕士研究生课程,1945年赴美国留学。邓稼先大学毕业后则到北京大学做了几年物理系助教,后来也考取了留美研究生。据对许鹿希的访谈录介绍:赴美之前,邓稼先写信给杨振宁,咨询到美国哪所大学就读比较合适。杨振宁经过认真考虑,建议邓稼先到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学习。原因之一是普渡大学距离芝加哥比较近,他们两人可以经常见面;更重要的是普渡大学理工科水平很高,在美国理工大学里处于前10名之内,而且收费相对较低,经济上压力要小一些。邓稼先采纳了杨振宁的建议,1948年与杨振宁的弟弟杨振平搭伴赴美。 

刚刚入学的邓稼先由于没有奖学金,生活甚为清苦,有时竟然到了三餐不保的地步。对此,许鹿希的《邓稼先传》有比较详细的描述: 

“邓稼先开始时生活很拮据,他只能经常去吃最简单的饭食,几片面包、一点香肠。在北平上初中时一次就能吃80个饺子的大肚汉,要想顿顿都有饭有菜地吃个饱,这时已经做不到了。所以他必须计划着吃,什么时候有饭有菜,什么时候只有面包就行了。即便如此,他偶尔也要空上一顿……” 

当时杨振宁刚刚博士毕业电商美工外包网,工作不久,收入也不算多,还要拿出一部分钱供弟弟杨振平上大学,但当他得知邓稼先的情况后,又从所剩无几的收入里拿出一部分资助邓稼先。 

冯友兰教授在1948年写给在美国的儿子的家信里说:“现在朋友中的子弟出国成绩最好的是杨振宁,他不但成绩好,又把杨振平也叫去了,又帮助邓稼先的费用……”许多年后,许鹿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杨振宁)对邓稼先是有恩惠的。” 

后来,刻苦要强的邓稼先每门功课的成绩都在85分之上,达到标准,拿到了奖学金,生活条件有所改善。1950年8月,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那一年他26岁。 

从左至右:杨振宁、邓稼先、杨振平摄于美国

 “他们也都得救了” 

关于杨振宁时隔20多年,于1971年第一次回国访问,无意中“救了邓稼先一命”这件事,不少人觉得匪夷所思,事实上连杨振宁先生也不相信,他非常认真地问去美国访问的许鹿希:“你怎么证明?”许鹿希说《光明日报》刊登的于敏的纪念文章里说到这件事,她之前给杨振宁的磁带里邓稼先也说了,美国人写的一本书里,也提到了这件事。碰巧的是,当时杨振宁的书架上正好有那本书。 

1971年夏天,杨振宁回到祖国,在上海机场,接待人员问他想见哪些人,杨振宁开了一个名单,在北京要见的第一个人就是邓稼先。这份名单很快就传到了周恩来总理那里,周总理便让人赶紧把邓稼先找回北京,美工接单接待杨振宁。 

于是就有了穿着旧灰制服和绿军便鞋,心事重重、情绪低沉、头上有了白发的邓稼先突然出现在许鹿希面前,“就像从天上掉下来一样”,让许鹿希既惊奇又诧异。她不知道的是邓稼先正遭受着怎样的围攻和粗暴对待,而他又出人意料地突然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是因为杨振宁提出要见邓稼先。 

由于邓稼先意外得到解救,去了北京,所谓的“学习班”也就办不下去了,危险的局面得到缓解,包括于敏、陈能宽等十几位科学家和技术骨干“他们也都得救了”。 

那一次邓稼先和杨振宁在宾馆见的面,第二年杨振宁再次回来时,便直接到了邓稼先的家里。两个人聊了很久,对于邓稼先物理学和科学上的问题,杨振宁都会给予简洁而准确的解答,比如:“人家做到这个程度做不下去了电商美工外包网,拐弯碰钉子了,你们千万别这么做。”在许鹿希看来,“这是后来杨振宁多次回国对邓稼先最大的帮助。科学研究工作最要紧的是方向,能这样坦诚地说话,表明他二人友谊的深厚。” 

全职美工

在邓稼先生病住院近一年的时间里,杨振宁两次到医院探望,并在美国设法搞到当时还没有上市的治疗癌症的新药,委托中国驻美大使快速送到国内。邓稼先逝世一周年后,杨振宁特地到八宝山祭奠,当时的《人民日报》在报道此事时的标题是:《重洋万里隔不断,同窗友情胜兄弟》。

杨振宁曾经说过,邓稼先“这个人是一个没有私心的人。邓稼先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不过,我想他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他的诚恳的态度,是他的不懈的精神,以及他对中国的赤诚地要贡献他的一切的这个观念”。 

许鹿希邓稼先夫妇与杨振宁(右)

“它是很好的研究作品” 

邓稼先因为恶性肿瘤救治无效,于1986年7月29日去世。8月15日,杨振宁在给许鹿希的一封信里写道: 

“我希望将来还有写得好的邓稼先传出版。希望你在此沉痛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许鹿希接受了杨振宁的建议,和邓稼先的亲人们一起,用了5年的时间,写出了第一本邓稼先的传记:《两弹元勋邓稼先》。这本不是很厚的传记用杨振宁写给许鹿希的信件摘要作为“代序”,开头的一句话摘选自邓稼先去世时,杨振宁给许鹿希发来的唁电: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收到许鹿希寄过去的图书之后,杨振宁当即给她回信: 

“稼先的传已看完,写得不是最好,但稼先事迹动人,仍是极好的书。” 

杨振宁的信不长,但他的真诚和坦率却让我很有感触,显然他对于这本传记不是很满意——“写得不是最好”,接着又说:“但稼先事迹动人,仍是极好的书。”寥寥数语,我们既能看到杨振宁直言不讳的评价,也能看到他的勉励和期待。 

如何将邓稼先动人的事迹变成一本很好的传记作品,许鹿希在思考。在她看来:“邓稼先和他的同事们为了国家的富强,甘愿吃苦奉献的精神如果不能写出来,或者写不好,就对不起邓稼先和他的同事们。”经过一些时间的思考之后,许鹿希决定重新写一本《邓稼先传》。 

从1992年到1998年,许鹿希利用业余时间,不辞辛苦,锲而不舍地采访了核工业领域里的100多人,在对邓稼先及其所全力奉献的事业逐渐了解的同时,也对原先一无所知的核科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早在1990年,许鹿希去美国访问,首先拜访的就是杨振宁,杨先生很耐心地回答了许鹿希早就准备好的一些问题,有关于邓稼先的,也有关于物理学专业的,而这对于许鹿希日后创作《邓稼先传》有很大的帮助。

1998年6月,凝聚着许鹿希艰辛付出和努力的《邓稼先传》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杨振宁看到新书后,立即给许鹿希发来电子邮件:“鹿希,谢谢你的书,它是很好的研究作品,祝贺你!” 

得到杨振宁先生的肯定,许鹿希的内心自然也是欣慰的,6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 

许鹿希所著的两本邓稼先传记都是用杨振宁的书信或者散文作为代序,在这两篇“代序”里,都有杨振宁写给许鹿希书信中的一段话: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电商美工外包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联系方式:451255985@qq.com,进行删除。